发布日期:2024-02-29 发布人:市卫健宣传中心
罕见病其实离你我并不遥远!
罕见病之所以称为“罕见”
只是相对一般疾病来说
实际的罕见病患者群体数量不容小觑
案例1
小美是一名教师,最近4年经常反复吼喘,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还伴有血嗜酸性细胞升高、反复肺炎和鼻窦炎等症状。尽管她的肺功能符合哮喘诊断,但经过一系列针对哮喘的治疗,病情却毫无进展。
案例2
35岁的小赵,发热长达数周,咯血痰,伴胸闷气短和肾功能异常,多方求治没有好转。
案例3
胡爷爷最近老是气短咳嗽,经检查后发现肺上有空洞,最初怀疑是癌症或者结核,但穿刺活检却证实是一种特殊的肉芽肿性炎症。
三位患者的病情看起来差别很大,像是常见的哮喘或者肺炎,但实际上所患的是同一种罕见疾病——ANCA 相关血管炎,只不过分别属于三种不同的亚型:嗜酸性肉芽肿并多血管炎( EGPA )、显微镜下多血管炎( MPA )、坏死性肉芽肿并多血管炎( GPA ),被2023年国家新公布的《第二批罕见病目录》正式列为罕见病。血管炎对抗菌药物治疗无反应,需要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才能好转。
什么是罕见病呢?
罕见病一词译自英语rare disease,是指患病率较低的一类疾病,一般十万甚至百万人口中仅有数个患者,也称之为“孤儿病”。罕见病一般表现为慢性,虽是慢性疾病但严重的还会危及患者生命。同时,由于罕见病的稀少性,所以罕见病患者就医过程较为波折,迫切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。
罕见病并不罕见
虽然单一的罕见病少见,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,且罕见病多达上百种,因此罕见病患者并不少见。我国颁布的《第一批罕见病目录》和《第二批罕见病目录》,共有207种疾病列出正式目录。以成都为例,2000万人口中隐藏的罕见病患者高达数十万。因此,医生很可能面对一位罕见病患者而不自知,或者患者对疾病一无所知,导致延误治疗。值得提醒的是,如果你患上了久治不愈的疾病,也需要审视自己是否属于罕见病范畴。
其实,我们离罕见病并不远
很多罕见病都隐藏在常见症状中,例如咳嗽、气短、发热、痰中带血等,因此常常被漏诊或者误诊。
哮喘:因其起病迅速且会危及生命的特征,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里看到它的身影。
鼻炎:依靠高达10-15%的患病率,为人熟知的概率遥遥领先。
皮肤过敏:大部分人一生中总会出现或见到一次。
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增高:可以继发于过敏、药物继发、寄生虫感染等。
这些常见疾病与少见的ANCA相关血管炎有什么直接联系呢?
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我国《第二批罕见病目录》的新成员,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并肉芽肿性血管炎、显微镜下肉芽肿并血管炎和坏死性肉芽肿并血管炎。
哪些迹象提示
可能不是常见疾病
而是血管炎呢?
让我们一起进入
一位罕见病医生的诊室
患者:A先生 38岁
咳嗽半年,伴阵发性吼喘和胸闷,反复发作鼻窦炎。CT发现肺部阴影。
今天,他再次来到呼吸科,希望能找到控制的办法。
提示:有哮喘、慢性鼻窦炎和血嗜酸粒细胞比例>10%的患者应排除嗜酸性肉芽肿伴多血管炎。
“SHARE YOUR COLOURS(分享你的生命色彩)”
每个人都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色彩,不同的色彩分享着同样的生命魅力,让我们一起关注罕见病患者,祝愿每个生命都能活得热烈而精彩!
来源:市三医院